新華社西安8月4日電(記者孫正好 李亞楠)“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兵馬俑的眼角紋、手掌紋和腳底紋,這不單單是他的外表,而是當年古人向我們傳遞出的工匠精神。”近日,導游王鈺在短短兩分鐘內(nèi),自秦皇漢武講到文化傳承,被網(wǎng)友點贊稱“講解有思想、有內(nèi)涵,講出了中華文明的連續(xù)性。”
王鈺今年25歲,她告訴記者,為了保證每次講解的質(zhì)量,她要翻閱大量歷史書籍、文物發(fā)掘報告和考古著作。“游客來自五湖四海,我們同時也會穿插一些趣味故事,調(diào)動游客對文物的興趣,讓傳統(tǒng)文化更具活力。”
解啟成正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向游客講解。新華社記者 孫正好 攝
在西安碑林博物館,來自四川涼山的方翠正帶著孩子,在“網(wǎng)紅”導游解啟成的帶領(lǐng)下,沉浸式了解中華碑刻及書法藝術(shù)。從“書圣”王羲之到“顏筋柳骨”再到昭陵六駿,解啟成亦莊亦諧又干貨滿滿的講解令房翠直呼“聽得過癮,收獲很大”。
“我是解老師的鐵桿粉絲,每天都在社交媒體上看他的旅行直播。”方翠說,“這次我們提前預(yù)約,專門來現(xiàn)場聆聽。他的知識面廣,講得又很生動,穿插的故事也很多。”
“博物館就是‘一座大學’,趣味講解讓歷史變得生動,富有細節(jié),也更容易引發(fā)共鳴。”聆聽過解啟成講解的浙江高中生王家翰說。
楊建為青少年研學團講解。(受訪者供圖)
“要想通過講解吸引年輕人,我首先要熱愛傳統(tǒng)文化。”解啟成說,“另外要做到深入淺出,導游必須深入學習,我的方法就是多讀書,多研究,詼諧幽默的同時做到有理有據(jù),這樣才能有密集而有趣的知識點。”
西安是我國十三朝古都,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古跡,用扎實而深厚的歷史知識感染聽眾,通過趣味講解讓傳統(tǒng)文化“活”起來,讓更多年輕人愛上傳統(tǒng)文化,這是很多西安“網(wǎng)紅”導游的必修課。
近日,70歲的“爺爺輩”導游楊建在講解西安明城墻時,或手舞足蹈,模仿古代士兵城墻殺敵,或惟妙惟肖,扮演張旭在“肚痛不可堪”時寫下傳世名帖,引得網(wǎng)友紛紛感慨“這樣的旅游體驗,太棒了!”
今年暑期,楊建接待的游客很多是中小學生,他以聲情并茂的講解,讓年輕人在笑聲和掌聲中愛上了傳統(tǒng)文化。“導游不僅是文物和游客之間的橋梁,更是傳統(tǒng)文化的傳承者。”楊建說,“這兩年青少年研學團越來越多,大家對傳統(tǒng)文化的興趣越來越高漲,我有責任把中華悠久的歷史、燦爛的文化傳播出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