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19日,2005年,甘肅首創(chuàng)“農家書屋”并實現(xiàn)全國推廣。2006年,甘肅省又將傳統(tǒng)的農家書屋“升級”,在國內首創(chuàng)“數字農家書屋”,為推動精準扶貧、提高農民素質提供了新幫手。記者日前在甘肅省舟曲縣采訪時發(fā)現(xiàn),數字校園圖書館已正式啟動運行。依托覆蓋全校的無線網絡、師生電子閱讀器、“電紙書”閱讀終端等手段,該校1500余名師生可通過數字校園圖書館查閱資料、備課輔導、拓展課外閱讀。
目前,甘肅省數字校園圖書館項目已在5個貧困縣區(qū)的5所縣級中學落地運營,包括民樂縣、通渭縣、禮縣等,通過現(xiàn)代化信息手段,數字校園圖書館以海量書籍存儲、教學信息互通等優(yōu)勢,彌補了當地學校圖書館建設滯后、學生閱讀書籍短缺等問題,使該省的1萬余名師生從中受益。
2005年12月17日,全國首批15家農家書屋在蘭州、定西、天水等地正式掛牌啟動。農家書屋的誕生,為農民提供了讀書學習的場所,對于幫助農民學習知識、獲取信息、提高素質意義不小。然而,在數字化和新媒體蓬勃發(fā)展的形勢下,傳統(tǒng)的以紙介質出版物為主要內容、以固定房屋為唯一閱讀場所的農家書屋,已經不能完全適應農村發(fā)展的需要。
“傳統(tǒng)的農家書屋在發(fā)展和使用上,都存在著一定的限制和不足。村民們覺得借閱手續(xù)比較麻煩,忙農活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時間去看書。”甘肅省慶陽市李嶺村李壽仙說,傳統(tǒng)的農家書屋重建設輕管理、出版物更新慢、內容陳舊、借閱不便等問題,成為制約農家書屋作用發(fā)揮的瓶頸,有的農家書屋甚至成了擺設。
“農家書屋里的書不是很多,其中不少書對于村民沒有吸引力,也起不到幫扶的作用。”慶陽市西峰區(qū)顯勝鄉(xiāng)毛寺村村民毛騰杰說,平日里村民們的閑暇時間都用在了聊天和娛樂上,對農家書屋的關注越來越少。
首創(chuàng)數字農家書屋,是甘肅精準“扶智”的新路子。只要任何終端設備進入“數字農家書屋”所覆蓋的無線網絡區(qū)域,均可通過自用設備連接無線網,進入網上“農家書屋”讀書或免費下載圖書。負責該項目建設運營的讀者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大時說,我們除了讓村民們可以戴著耳機,邊干農活邊聽書外,自主研發(fā)并上線的讀者云圖書館已正式開放“農家書屋”端口。數字農家書屋能夠在真正意義上幫助農民實現(xiàn)“移動閱讀”“海量閱讀”和“低碳閱讀”。